燥之属性
关于燥的阴阳属性,业内一直争论不决。《易·乾》中有“水流湿,火就燥”之论,又有《外经微言》所云“燥从热发,风从燥起”。故言燥属阳者,多依据其字形结构,从其易耗伤津液,与湿相对、燥可祛湿,治燥药多汁多油等方面加以论证。言燥属阴者,则依据燥为秋令主气,在位居西方,在五行属金,通于肺,具肃杀收敛、向下向内之性,及《素问·五运行大论》所言“西方生燥……在脏为肺,其性为凉”,《素问·厥论》所言“春夏则阳气多而阴气少,秋冬则阴气盛而阳气衰”,《医征》所言之“燥病属凉,谓之次寒,病与感寒同类”,《六气属性辨》所言之“暑统风火,寒统燥湿”等论述。还有言燥阴阳兼具者,比如《景岳全书》提出“燥亦有阴阳”的观点,谓:“燥从阳者因于火,燥从阴者发于寒。”《黄元御四圣医书》也言:“燥为寒热之中气,上燥则化火而为热,下燥则化水而为寒。”《医醇賸义》认为:“初秋尚热则燥而热,深秋既凉则燥而凉,以燥为全体,而以热与凉为之用,兼此二义,方见燥字圆通。”
客观而言,上述历代医家观点均可谓论之有据,言之有理。之所以出现观点差异的原因,实缘于历代医家认识的角度不同。众所周知,现代人衡量气候的两个基本因素是温度与湿度,而古代对此的判断则主要依据现象与感觉,可以说是温度、湿度的综合判定结果。如此说来,言燥邪属阳属阴都有片面性,而言燥有从阴从阳的双重属性应为持平之论。
燥之病证
燥之为病,一般习惯性分为外燥与内燥两大类。但燥作为病因,源自外来为外燥,而内燥生于阴虚,仅属于类燥。
外燥病多涉及感冒、咳嗽等病证,每伤及肺系之津。比如温燥感冒者可见发热头痛,微恶风寒,干咳少痰色黄,心烦口渴,唇口干燥,鼻腔、咽喉干燥灼热,小便短黄,舌苔薄黄,脉浮数等。凉燥感冒者可见恶寒发热,头痛无汗,口、鼻、咽干燥,咳嗽痰少色白,舌苔薄白,脉浮紧等。肺燥咳嗽者主要表现为反复咳嗽,咯黄痰或白痰,伴有口干、咽痛、便秘、尿赤、身热,或伴有喘息等症状。
类燥病则涉及广泛。比如内科之消渴,以多饮、多食、多尿、形体消瘦等为特征,其形成以阴津亏损为本,燥热偏盛为标,两者互为因果,阴愈虚则燥热愈盛,燥热愈盛则阴愈虚,病变脏腑主要在肺、胃、肾。再比如肺痨,是一种由痨虫蚀肺所致的以咳嗽、咯血、潮热、盗汗及身体渐瘦等为主要症状、具有传染性的慢性消耗性疾病,病变主要涉及肺、肾,病变一般经历肺阴亏虚、阴虚火旺、气阴耗伤、阴阳两虚等过程。再如妇科之经闭,可因阴血不足,久则血海燥涩渐涸,故月经延后,量少,色红质稠,渐至经闭。又如皮肤科之牛皮癣,可因阴虚血燥、肤失润养而成,临证可见暗红色或褐红色鳞屑性斑块,常伴有痒、痛症状等。再如干燥综合征,是一个主要累及外分泌腺体的慢性炎症性自身免疫病,临床表现为口、眼干燥,并可累及多脏器多系统,比如肾、肺、心脏、神经系统、消化系统、免疫系统等。此病可归属于中医的“燥证”“燥毒”“燥痹”等范畴,多因火热温燥或湿热毒邪,伤津耗液,致使体内阴液不足,脏腑尤其是肝、肺、胃、肾失于滋润而形成。
燥之治疗
《素问·至真要大论》确立了燥病的治疗法则,即“燥者濡之”,另有“燥淫于内,治以苦温,佐以甘辛,以苦下之”的具体方案。《本草新编》则认为:“湿与燥相宜,用湿以润燥也。”并列举了各类燥病的具体治法:“气燥,辛以湿之;血燥,甘以湿之;脏燥,咸以湿之;腑燥,凉以湿之。内燥,寒以湿之;外燥,苦以湿之;久燥,温以湿之;近燥,酸以湿之。燥不同,审虚实而湿之,则无不宜也。”外燥偏于温者,宜清宣凉润或清燥润肺,方如桑杏汤、清燥救肺汤等;偏于凉者,宜轻宣温润,方如杏苏散等。考虑到燥自外来,还应视病情予以疏风。《通俗伤寒论》则针对秋燥初期、中期、末期不同阶段提出“上燥治气,中燥增液,下燥治血”的治法。内燥之治,重在修复津液之亏。因于津伤者多选用富含汁液的药物,比如沙参、麦冬、石斛、天冬、玉竹、乌梅、甘蔗等,选方如沙参麦冬汤、养阴清肺汤、益胃汤、白虎汤、麦门冬汤、消渴方等;因于液耗者则多选用质地黏稠的药物,比如熟地黄、枸杞子、旱莲草、女贞子等,选方如六味地黄汤、左归丸、大补阴丸、百合固金汤等。因津与液互生互化,不少养阴方以津液并补,如一贯煎、复脉汤、天王补心丹等。根据病情,润养还常合用清热、凉血、散风等法。
至于瘀血致燥,当活血化瘀与养阴润燥并用。对于肾气不化,津液不布所致的燥证,当遵循《素问·脏气法时论》所言“肾苦燥,急食辛以润之”,常用肉桂、细辛等。
此外,燥还有一个治法用语,即燥湿法,可分为苦温燥湿与苦寒燥湿两类;也有方剂的一个类型,即《药对》“十剂”中的燥剂。如果我们对其进行梳理、辨析,并加以总结,有助于提高临床疗效。
(作者供职于河南中医药大学)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