蛊,作为一种毒虫类生物,在古代医学典籍中也有较为详细的描述。将许多虫子聚集在一个密闭的容器中,让它们自相残食,直到只剩下最后一只,便成为所谓的“蛊”。这种残酷的培养方式,使得蛊虫变得极为危险。因此,古代医学才开始专门记录防治蛊的方法。《诸病源候论·蛊毒候》中写道:“多取虫蛇之类,以器皿盛贮,任其自相啖食,唯有一物独在者,即谓之为蛊,便能变惑,随逐酒食,为人患祸。”而在《本草纲目》中,李时珍则进一步描述了蛊的生成过程:“取百虫入瓮中,经年开之,必有一虫尽食诸虫,即此名为蛊。”古人将巫术与医学紧密相连,因此蛊也被归入了传统医书中的一类。
蛊的恐怖,早在历史上便留下了浓重的一笔。汉武帝时期的“巫蛊之祸”,以及王莽时期因巫蛊之事而发生的皇族内乱,都使得这类信仰遭到了历朝历代的严厉打击。随着巫蛊信仰的衰退,它的存在也逐渐从中原地区向南疆流传。
2. 蛊患——肆虐江南千年的血吸虫病
在古代,蛊的出现通常意味着灾难降临,特别是在那些水源附近。长江中下游地区尤其常见。隋朝京杭大运河的开通,虽对国家的发展意义深远,但也因为蛊患的存在,让成千上万的民夫在艰苦的征役中丧命。据隋朝医学典籍的记载,蛊患发病时,患者常常会感到腹内热闷、胸胁胀满、舌本肿胀、说话困难、身体常常疼痛,甚至感到腹中有虫在游动,最终肝脏腐烂死亡。直到微生物学建立后,科学家才将这种病症命名为血吸虫病。
湖南出土的马王堆古尸中发现了血吸虫卵,证明血吸虫病自古便存在。古代卫生条件差,人们对血吸虫病的认识几乎为零,很多百姓就这样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感染,腹部膨胀,最终死于这种可怕的疾病。尽管现代医学已经对血吸虫病有所了解,但这一病症仍然在一些地区造成了极大的危害,尤其是农村地区。要想避免感染,唯一的办法便是放弃劳动,避免接触含有血吸虫幼虫的水域。
血吸虫病在中国南方肆虐多年,严重影响了民众的健康,导致男性丧失劳动力,女性无法生育,儿童也无法正常发育。尽管民国政府设立了卫生部,但由于缺乏实权和深入农村的能力,许多防治工作只是停留在口号阶段。而随着战乱和人口流动,血吸虫病也迅速传播到了多个省份。
3. 根治——毛主席部署下的众志成城
新中国成立后,尽管开始了一些地区性的血吸虫防治工作,但效果并不显著。由于缺乏经验、缺乏条理,很多防治措施未能有效实施。卫生部将重点放在城市的治疗上,忽视了农村这一最需要帮助的地方。而毛主席深刻认识到这一点,亲自部署了这项工作,将血吸虫防治工作从卫生部转交到中央,成立了一个专门的领导小组,旨在带领人民共同打赢这场战斗。
1955年12月,毛主席在《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》一文中,强调了血吸虫病是制约农业发展的最大障碍。血吸虫病不仅威胁人民的健康,还影响着农业生产。抗击血吸虫病的运动因此成为国家级的战略,得到了全国人民的广泛参与。屠呦呦等著名人物也参与了这一历史性的运动。
在政府的指导下,广泛的宣传和免费治疗开始在农村普及,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有效清除了疫源——钉螺。江西余江县成为了第一个彻底消灭血吸虫病的地区,这一成就被《人民日报》报道,毛主席亲自为此写下了著名的七律诗《送瘟神》,表达了他对抗击血吸虫病胜利的喜悦与自豪。
今天,血吸虫病几乎被完全根治,而曾经肆虐的瘟神,在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,也终于败退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