马勒第五号交响曲第四乐章
浑厚的铜管,激昂的弦乐,清脆庄重的打击乐,婉转典雅的木管,加上“翩翩起舞”的指挥,一首壮美的交响曲在乐团精妙绝伦的配合下完美地呈现在观众面前。
作为一种大型音乐艺术作品,交响乐一直是人们欣赏了解古典文化艺术的重要艺术形式。交响乐,绝对称得上是古典音乐的精神核心。也难怪在许多人眼中,交响乐与古典音乐这两个概念,甚至直接可以划上等号。
可究竟什么音乐才算得上交响乐呢?
为什么古典时期的海顿,一辈子能写三位数的交响曲,而到了浪漫主义,作曲家们卯足劲儿写,也很少见到超过两位数的?
而又是为什么,交响曲的创作,在我们这个时代,好像销声匿迹了?
我们将带你一一找到答案。
1
交响乐的诞生
德沃夏克第九号交响曲“自新世界”第二乐章
交响乐是包含多个乐章的大型管弦乐曲,一般是为管弦乐团创作。交响乐就是大型管弦乐套曲,十七世纪末期,音乐家们通过对“巴洛克时期”的意大利歌剧序曲的改编,将写出的作品称为“交响乐”。“交响乐”的名称源出于希腊语“symphonia”,意即“一起奏响”。至十八世纪后半期发展成为独立管弦乐作品。
交响乐通常包含四个乐章,个别也有多于或少于四个乐章的。
0
1
第一乐章
第一乐章,快板,奏鸣曲式,音乐活跃,充满戏剧性,由两个对立主题作呈示、展开和再现,示意矛盾的起因、发展和暂时的结果。第一主题一般用主调,是该乐章的核心,通常气氛活跃,第二主题通常为属调(即比第一主题多一个升号或少一个降号),可以是优雅舒适,亦可以保持第一主题的动力。
第二乐章
0
2
第二乐章,慢板,可以用三段体或变奏曲,亦可以采用奏鸣曲式,曲调缓慢如歌,内容往往表现生活体验和哲理性的沉思,是交响曲抒情的中心段落,与第一乐章形成对比。有时候第二乐章也会出现一些不安稳的情绪。
0
3
第三乐章
第三乐章,常用小步舞曲或谐谑曲,通常建立在主调上,乐曲较为轻松、欢快,多为风俗性舞曲乐章,速度为快板或稍快,音乐体现了矛盾冲突之后的闲暇、休整和娱乐,有时候也代表着死灰复燃,继续奋斗。
第四乐章
0
4
第四乐章,多采用舞曲性格的急板如回旋曲式、奏鸣曲式或回旋奏鸣曲式,乐曲的调性建立在主调上,内容与矛盾的结果有关,常表现乐观、肯定的态度和胜利凯歌般的节日欢庆场面。
2
交响曲的创作
理查德·施特劳斯《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》
贝多芬《第九号交响曲》手稿
一般来说,一首交响曲通常有四个乐章,有的甚至有5个以上的乐章,比如法国音乐家柏辽兹的《幻想交响曲》,而每个乐章往往都有7分钟以上的时长,有的甚至达到将近20分钟,比如莫扎特的《第40交响曲》的第二乐章。这样算下来,一首曲子将会有30分钟以上的时长,更不要说还有各种乐器和各种声部的配合,如此庞大的工程,作家是怎样完成的呢?
在早期交响乐中,作曲家都秉承巴洛克式的快-慢-快模式来作曲,比如海顿和莫扎特早期的交响曲创作基本都是这个模式。
然而本质上来说,从中世纪开始,对于交响的各种尝试,则是“交响精神”的本源。就交响曲这种艺术形式而言,其精神内核要比外在形式重要得多。回归交响曲的词源,人们希望这种艺术形式解决的根本问题,是如何让不同的声音和谐共鸣。
这个问题在那个年代,真是难于登天。在中世纪,在音乐领域占主导地位的体裁,是声乐作品。文艺复兴时期,声乐开始与器乐结合,但在这个结合过程中,器乐演奏一直处于弱势地位。
这点非常好理解,举个今天常见的例子——吉他弹唱,帅帅的民谣歌手把着吉他,几句歌词就能迷倒一大片迷妹。在这个过程中,我们的注意焦点是歌手的演唱,而那把用于伴奏的吉他——大部分情况,弹奏的只是几个简单的和弦。这种现象也蔓延到纯器乐作品领域,最早发展起来的器乐体裁协奏曲,某种程度上也再现了这种情况。
贝多芬第九号交响曲“合唱”
按照协奏曲原初的定义,主奏部与协奏部并无主次之分,是竞争且协作的关系。这种体裁越是发展,越是偏离本意。主奏部越来越强势,协奏部则逐渐变成彻底的「背景音乐」,大协奏曲几乎销声匿迹,独奏协奏曲一枝独秀。
再举个例子,大家都熟悉的,D大调卡农。作为伴奏的大提琴,在整个演奏过程中,只是默默地演奏那八个简单重复的音符。实际情况比这还要残酷,帕赫贝尔甚至根本就没指定大提琴来演奏这个声部。
这个声部真正的叫法是通奏低音或数字低音。简单粗暴的解释,就是作曲家连谱子都不写,只标记几个简单的数字,告诉演奏者随便找件低音乐器,大提琴、低音提琴、巴松什么的都行,按照这个数字降几个音即兴演奏一下就好。
这种处理方式在巴洛克时期成为一种惯例,甚至成了识别这个时期音乐的一个重要特征。而与给一个旋律写伴奏相比,解决交响的问题,实在难太多。每种乐器都有自己的个性和特征,将它们拧到一起的难度,无异于是在沙漠里打出一口水井。音乐家们并没有知难而退,他们不断尝试,所有作品中的器乐合奏部分,都成了他们的试验田。比如歌剧的序曲,比如协奏曲开篇的「全奏」,他们试图以这些成熟的素材为基础进一步延伸扩展。
3
作曲家的职责
海顿第94号交响曲“惊愕”第二乐章
巴洛克时期,交响曲有了架子,但本质上还不完全成立。由管弦乐队演奏、四乐章、奏鸣曲式、第一乐章快板、第二乐章慢板……这是为我们所熟知的交响曲的特点。但它并未碰触交响曲的精神核心。
当艺术家们为希腊罗马时期的文化遗产深深折服时,也开始反思自己的创作。巴赫的其中一个儿子卡尔·菲利普·埃马努埃尔·巴赫(后文简称C·P·E巴赫)是最早觉醒的音乐家之一。他勇敢地挑战那个时代的风气,在他1742年的作品「普鲁士奏鸣曲」中,音乐的风格焕然一新。
《普鲁士奏鸣曲》第一乐章 活泼的
清晰明朗、铿锵有力的音符,严谨的作品结构,完善的内在逻辑。这虽只是一部键盘音乐作品,却像是一部交响曲的钢琴缩编。这就是交响精神。一部作品完全可以不用管弦乐队演奏,只要它具备这种精神实质,我们就可以说它是交响风格的。比如贝多芬的迪亚贝利变奏曲、柴可夫斯基的第一钢琴协奏曲等等。
1791年,59岁的海顿被授予牛津大学音乐博士学位。在典礼上,演奏了这位作曲家第92号“牛津”交响曲。在这部作品如此丰富多彩,有自问自答,有凝神沉思,也有幽默的短句。而这些素材又以严谨的逻辑联系在一起。这部作品标志着海顿的创作进入成熟期,也迎来了交响曲这种音乐形式的完善。
4
如何去听交响曲
贝多芬第七号交响曲第二乐章
其实非常多的人可能都有感觉,交响曲这种音乐体裁,就其创作思路而言,仿佛并没有把“好听”这个因素考虑在内。它追求的是逻辑结构的完善和内在的思想深度,在这方面,德奥作曲家们做到了极致。
主要的原因,是我们聆听的出发点有问题。在流行文化的影响下,我们总是抱着一种「愉悦身心,寻求消遣」的目的去听音乐。而交响曲,不是为了这个目的所创作。这并不是说它排斥动听的旋律。正相反,当一段美妙的旋律在交响曲中出现时,那种感染力,有如摧枯拉朽一般直达内心最深处,比其他方式呈现的旋律震撼万倍不止。以勃拉姆斯第一交响曲为例,最动人的那段旋律,直到第四乐章近三分之一处才响起。
可是,为了迎来这短暂的美好与光明,在此之前,你必须承受悲恸、彷徨、不安,甚至绝望。想想看,在其它深刻的艺术作品中,不也是如此吗?被逼上绝路,却不放弃希望,用钢铁般的意志对抗不公的命运,最终迎来辉煌的胜利,这是英雄,这是史诗。
只追求简单的愉悦与快乐,这只能拍成一部三流肥皂剧。古典音乐中,并不缺乏平易近人的作品,但交响曲不是。不要指望这种艺术形式会向你谄媚讨好。这每一部经典的作品,都凝结了最伟大天才的智慧和心血,体现了他们对人生、对人性、对文明、对整个世界的深刻思考。
“
艺术是天才的产物,需要有哥伦布那样的信心。如果他的信念是坚定的,在他那目不转睛展望前程的眼前就会涌现出彼岸。因为即使在地平线之外,那里没有海岸,他的创造力也会将它从海底升起。
”
- THE END -
文/唱先生
编辑/花生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