女科学家讲科普 | 没有种子,何来种苗?

女科学家讲科普 | 没有种子,何来种苗?

不妨简要回顾一下20世纪以来植物组织及细胞培养相关研究的发展状况:

→1930年代,建立了第一个组织培养的综合培养基,并通过培养胡萝卜的根部组织获得了完整的试管植株。

→1940年代,明确了腺嘌呤与生长素的比例是控制芽和根形成的主要条件。

→1950年代,染病大丽花植株健康芽苗的获得为脱毒苗的生产提供了可行途径;激动素(细胞分裂素)可代替腺嘌呤促进成芽;提出了胚状体(embryoid)概念,开始了对体细胞胚胎发生的研究。

→1960年代,成功利用纤维素酶从番茄幼苗的根中分离获得原生质体;由毛叶曼陀罗花药培养诱导得到单倍体植株;首次由烟草原生质体获得再生植株。

→1970年代以来,中国科学家许智宏、卫志明等做出了许多开创性工作,获得了大豆等30个以上品种的原生质体并再生植株,为植物组织及细胞培养在遗传育种和生产实践上的应用奠定了基础。

近40年来,植物组织与细胞培养技术日益成熟,已在600多个植物物种上得到广泛应用;同时,以叶绿体为代表的细胞器培养和生物反应器研究也得以兴起。

植物组织及细胞培养的“技术活儿”

总的来说,植物组织及细胞培养包括组织器官培养、悬浮培养、体细胞胚胎发生、原生质体培养、细胞融合等技术范畴。

组织器官培养

以根、茎、叶、花药或花粉、成熟胚或幼嫩胚等为起始外植体,在外源激素作用下经由愈伤组织诱导、不定芽分化及不定根诱导等离体培养阶段,最终形成完整再生植株。

以大豆叶柄为“种子”,经由不定芽和不定根诱导,最终形成大豆的完整植株。

(图片来源于中科院辰山科研中心遗传转化平台)

悬浮培养

愈伤组织在液体培养基中分散成单细胞、细胞团、碎屑等混合物的培养技术,它是原生质体培养、细胞融合等技术的前提基础。

体细胞胚胎发生

一段植物的起始外植体材料,在大剂量的细胞生长素(2,4 D或NAA)作用下,成熟的植物细胞被逆转为具有合子胚发育潜能的胚性细胞。胚性细胞在离体培养条件下发生类似受精卵发育成胚的过程,即“单细胞-细胞团-球形胚-心形胚-胚状体-完整小植株”。

原生质体培养

悬浮培养的单细胞类群或植物组织经酶裂解,失去细胞壁的单细胞称为原生质体(protoplast),这种去壁细胞的培养技术称为原生质体培养。

细胞融合

又称体细胞杂交,即两个去壁单细胞在聚乙二醇(PEG)、高Ca2+等物质介导下,相互融合为重组细胞,最终形成完整小植株的过程。

种苗工厂化繁育、病毒脱除、濒危植物拯救……植物组织及细胞培养技术应用广泛

如今,植物组织及细胞培养技术在种苗工厂化繁育、病毒脱除、濒危植物拯救、次生代谢、生物反应器等领域都获得了广泛应用,为功能基因组学研究、植物新种质资源创制、转基因及基因编辑等领域研究与应用提供技术支撑。

不妨通过几个例子来感受一下这些技术的作用与意义:

1 “黄金多肉”的诞生

研究人员利用体细胞不对称杂交技术,将两个种质的去细胞核和去细胞质的非完整细胞融合为重组细胞,诱导分化,形成完整植株,创制了多肉植物的新种质——黄金多肉。

黄金多肉新种质

(图片来源于中科院辰山科研中心遗传转化平台)

2 药用植物的种苗工厂化繁育

针对许多种中草药资源匮乏,产量不足,甚至濒于灭绝的现实问题,科学家可以通过植物组织及细胞培养技术,以植物的一块切段为起始外植体,最终形成完整再生植株,建立起种苗规模化繁殖体系。

药用植物金线莲快繁体系

(图片来源于中科院辰山科研中心遗传转化平台)

兰科药用植物高频同步不定芽诱导体系

(图片来源于中科院辰山科研中心遗传转化平台)

3 基因编辑

基因编辑技术是近年来兴起的一项基因操作新技术,主要通过对基因组进行定向改造来获得目的种质材料。植物组织及细胞培养技术,为植物基因编辑技术提供了关键限速步骤的技术支撑。

植物基因编辑的具体过程如下:目的物种高频再生体系建立;可靠遗传转化系统建立;目标表达载体构建;新种质材料获得(编辑后的受体材料通过组织培养形成完整植株)。

结语

播洒种子,收获希望。这是人类长期以来的一个朴素信念。得益于对植物生长发育的深入研究,人们将这个信念的内涵扩展到了“无种生苗”的新阶段。随着植物组织及细胞培养研究不断突破,又将破解多少关于种苗世界的奥秘?未来,可期!

本文图片除注明外,其余均来自于网络。

来源:上海市女科学家联谊会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

相关推荐